体坛名将郗恩庭

2017-09-20


郗恩庭,男,1946年2月4日出生于新集镇,1971年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第三名,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1973年在第3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并是获得男子团体亚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郗恩庭为直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推挡技术精湛,速度快,击球落点刁,人称“推挡王”。曾任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到墨西哥、法国等国家从事过教练、培训和讲学工作。


郗恩庭自幼爱好体育运动,从小痴迷于乒乓球运动。1959年入保定业余体校进行乒乓球训练,曾获保定市少年单打冠军和中学生比赛冠军。1960年6月,年仅14岁郗恩庭进入河北省队。当时,我国正处在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伙食标准低,而运动员的运动量又很大,每天都要进行长跑、短跑、变速跑等速度和耐力的训练,还要进行跳绳、拳击、哑铃、单杠、双杠等体力方面的训练。超强度的训练,加之生活条件差,他的腿都浮肿了,队里响应中央关于“劳逸结合”的有关指示,暂时停止训练,但郗恩庭为尽快提高自己的技艺,偷偷从窗子跳进训练室。一天下来,他精疲力竭,晚上躺在床上,浑身象散了架一样,夜里,常常在褥子上画“地图”(尿床)。尽管这样,他一天也没停止练习,每天还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练,直到无法再练下去为止。他深深知道:技精于勤,树形象,夺金牌,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实现的。


郗恩庭的汗水没有白流,多次征战于国家、省、市级运动会,并屡屡获胜。由于成绩显著,1965年,年仅19岁的郗恩庭破例未经青年队而直接进入国家队。调入国家队月余,就战胜了中国乒乓球名将庄则栋;1966年,他代表国家队首次打国际比赛,出战11场,11场皆胜;同年年底,他随队出访瑞典、罗马尼亚等国家,连连告捷,横扫欧洲。这年他整20岁,风华正茂。次年,第二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瑞典举行,瑞典队认为本届冠军非郗莫属。然而就在他准备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尽心竭力施展才华时,“风雨如晦”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一切,使他失去了参加二十九届和三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机会。待到中国乒乓球重返国际乒坛时,他已25岁。五年的黄金时代白白荒废了,他非常痛惜自己失去的年华。


1971年4月,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已经中断5年系统训练的中国队临时出征,团体比赛打得十分艰苦,如履薄冰般地夺得冠军。单打比赛开始后,郗恩庭,勇猛拼杀,先后力挫众多名将,进入前四名。在争夺决赛权的激战中,他看到对手是多次败给自己的瑞典选手本格森,眉开眼笑,心里暗想:“手下败将。”郗恩庭带着这种自我陶然的情绪上场了。比赛中,本格森眼看获胜无望,连续几次把球打在郗恩庭的脸上。郗被打急了,一下子乱了方寸,完全忘了这是国际大赛,结果3局球每局以两分之差败北,最后把夺魁的良机拱手送给了本格森。这场比赛成了他终生难忘的遗憾!离世界冠军一步之遥的郗恩庭只取得了世乒赛男子单打第三名的成绩。


沉痛的失败教训,在郗恩庭思想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他认真总结这次比赛,从中悟出:在通往世界冠军的道路上,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外,还要加强对意志的磨炼,思想要经得起比赛波折的考验。


为了在技术上求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乒乓球发展趋势,1972年,26岁“高龄”的他,在教练徐寅生的“激将法”之下,由正胶换反胶。


乒乓球技术水平越高,对球拍越敏感。郗恩庭骤改反胶,从站位、步法到各项基本技术都要从头练起。他不怕困难,不嫌枯燥。为争取时间不走弯路,尽快练好反胶技术,他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苦练加巧练,虚心向同志们请教。酷暑、严寒,他和青少年运动员一样,在乒乒球训练室挥拍千次,万次,练习拉各种弧圈球。此时,距三十二届世界锦标赛还有一年时间,为了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他不能出国比赛。看别人进进出出,自己关门苦练,那滋味也不好受,他忍受了。但使他揪心的是看不到长进。几次比赛失败,人们不免有些议论,一次,全队人看三十一届比赛录相,有人说:“大郗,看你当年多威风,现在四不像。”他这一说,引起大伙哄堂大笑。坐在一旁的郗恩庭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这话既不是恶语,也不是夸张,而是自己的现状到了令人发笑的地步。此时,他又想起了知心朋友的劝导:“你打了13年正胶,如今26岁了,还改打反胶,弄不好会葬送自己。”这些话确有道理。他辗转反侧,想了许多、许多。


“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乒乓球冠军容国团的铿锵话语在耳边响起。对,不能半途而废,要搏。


为迎接第三十二届世界锦标赛,他在本子上写下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不打冤枉球,不能因思想波动而输球;二、第一场球就当决赛打,每球必拼;三、少说多做,兢兢业业。


正是这个要求,促使郗恩庭在通往冠军的路上不断奋力攀登。


光阴往蒋,岁月流逝。第三十二届世界锦标赛就要举行了,郗恩庭作为中国队的第五号选手,勉强报上了团体赛,较第三十一届的第一主力大为逊色。但他暗下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1973年4月5日,第三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紧张地进行,由于“文革”造成的乒乓球队训练不足,青黄不接。团体比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失利。男子单、双打战况也不佳,男子双打进入前四名时,中国选手已全军覆没。男子单打前八名,只剩一名中国选手,也是唯一的亚洲选手,他就是郗恩庭。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进入前八名的唯一中国选手,因为他把自己关在屋里,除去比赛外,足不出户,并叮嘱教练和同伴,只告诉他下场对手是谁,怎么打,不谈其它。他所以要过这种“鸵鸟式生活”,因为他怕自己思想过不了硬,听多了控制不住自己。然而他的大脑并没有停止活动,紧张地映现着各种激战场面,他在琢磨每个球、每个回合、每个动作的得与失。他想得发呆、发傻。他把茶叶倒进杯里,却忘了倒水,待端杯要喝时才发现。


15日下午,扣人心弦的单打决赛开始了,郗恩庭的对手是多次获到欧洲冠军的瑞典名将约翰逊。赛前,他将自己写在本上的三点要求重新写在左手心,时时提醒自己。第一局比赛,郗恩庭以21:18获胜。约翰逊右手握拍,正手攻球,势猛力大,被誉为“锤子”,而他反手较弱。郗恩庭以往与他交锋,用推挡压其反手,然后用正手进攻。第二局开始,约翰逊为补反手弱点,站位更加向左,露出右手的大空档。郗恩庭见机会难得,频频变线给其正手位,不料正中下怀,被对方连连击中。结果,二、三局都是这样以13: 21失利。


交换场地时,教练徐寅生拉住郗恩庭的手,反复强调:“死压反手,别变线。”领队张钧汉见他心不在焉,跳起来补充道:“你平时养成了习惯性变线,再不改输定了。”他这才恍然大悟。


第四局开始了,他十分镇定,祖国人民的期望,平日的训练和意志的磨炼汇成了一股巨大力量。他认真对待每一个球,死压对方反手,使其难以上手,以二分优势扳成二平。


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局开始了,郗恩庭以10: 6领先。约翰逊见大势将去,孤注一掷,发完球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侧身猛扣,连获四分,打成十平。郗恩庭捏住球,在场上转了一圈,他想起了中国的一句成语:“两强相争勇者胜”,他拼了,我也要拼,比他还凶。于是一板猛杀将对方杀离球台,接着连连扣中,比分又拉开,14: 11,约翰逊也不示弱,如数回敬,15平。


这是多么关键而又紧张的时刻呀,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见他如同猛虎一般扑向对方,比分又拉开,19: 16郗恩庭领先。换发球后,约翰逊发球抢攻,连追二分,18: 19。一时,体育馆内鸦雀无声,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在这紧要关头,郗恩庭提醒自己,要稳住情绪,输赢在此一举。接下来,他成功地给了对方两个擦边球,以21:18取得决胜局的胜利。


历经坎坷,郗恩庭终于靠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击败了所有对手,摘下了冠军的桂冠,同时成为中国第一个直板反胶男单冠军,也是继容国团、庄则栋之后的中国第三位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喜讯传到祖国,多少人为之激动、欢呼雀跃。深夜一点钟,郭沫若副委员长给国家体委打来电话,祝贺乒乓球队取得胜利。


打球,郗恩庭是一员强将,培养队员也颇有建树,不少“幼苗”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成为能征善战的骁将,输送给国家队。  郗恩庭自1976年退役至1991年先后担任国家青年队总教练,国家男队教练、女队教练、男队主教练、中国乒乓球队副总教练,先后培养出陈龙灿、韦晴光、陈静、蔡振华、谢赛克、陈新华等10多个世界冠军。由于他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5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9年被评为建国以来80名杰出教练员运动员。他还曾先后到法国、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国执教,到日本、波多黎各、洪都拉斯等国家培训讲学,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和提高做出了不懈努力。 


郗恩庭任教期间,不仅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还结合自己多年锻炼和临场经验,写出了多篇学术性文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其中《我们没有退路》获“红光杯”第二届体育文学奖;《危机尚存,立志翻身》获国家训练局第二届教练员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乒乓球训练中的几项改革、创新》获国家训练局第三届教练员论文评选二等奖。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许多人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办公司、搞企业,也有人高薪聘请郗恩庭,都被他婉言谢绝。这位出生在燕赵大地,从小在河北保定长大的乒坛宿将,立志要把毕生精力无偿地献给乒乓球事业,因此退休后郗恩庭又回到保定,创办了“正大乒乓球学校”,并担任校长兼总教练,继续从事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