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三河人民支前运动

李殿元
2017-10-15


全面抗战时期,三河地处冀东抗日根据地的边沿地带,既是战事频发的前沿阵地,又是人民武装军需物资的重要供应地之一,三河人民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日伪军的眼皮底下,征集各种物资,然后通过秘密通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区抗日根据地,从未停止过,也从未失过手,堪称奇迹;解放战争时期,三河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生产,积极参军参战,一切首先满足人民战争的需要,全力支援前线,范围之广、人员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无私无畏的三河人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抗日战争支前


一、抗战募捐


1932年初,中共北平市委发动和组织学生成立“冀东募捐社会宣传队”,支援“九•一八事变”后坚持爱国抗战的官兵。2月间,北平民国大学一支30余人的抗日募捐宣传队经通县到三河县城,然后又到西北部村镇,走一路宣传一路,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击日寇的侵略,很快募集到现款一万余元。3月间,三河县成立“各界慰劳抗日将士募捐委员会”,张各庄镇(原属三河,现属平谷)成立“抵制日货检查团”,同时开展募捐和抵制日货活动。


1939年6-12月,赵立业带领的抗日游击队为平西抗日根据地从冀东西部三县筹款300余万元,其中蓟县120余万元,平谷、三河两县各100万元。


1942年11月,日伪军把东、西八里沟两村烧光,群众被迫流落荒山,生活异常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坚壁清野保留下的一部分粮食捐献给了根据地抗日武装。


1942年,侵华日军在长城沿线制造“无人区”,集家并村,把群众驱赶到集中点严密控制,以此切断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为救济处于“人圈”中的同胞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蓟宝三联合县委号召人民群众捐粮献物,三河仅后丞相村就捐献棉衣350件。


二、长城抗战支前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几个月时间就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3月,又操纵被赶下台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继而向华北进犯。1933年1-3月,热河省和山海关失陷。接着,日军又自热河南下,向长城线上的界岭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多处关隘同时展开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在长城沿线展开英勇悲壮的抗击,这就是著名的长城抗战。为支援抗战前线,三河人民捐献了一批粮食和物资,另出动民工2万余人,架设桥梁,修复公路,保证军需物资的运输,并协助军队修筑作战工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共出动2500余辆次的马车运送粮食、柴草、弹药等抗战军需物资,每天少则10余辆,多则上百辆。在战斗最激烈阶段,还分别出动了一支医疗队和一支担架队,火线抢救伤员。


三、地下支前储运站和运输线


抗日战争中期,冀东军分区以包森领导的13团为主力的人民武装开辟了盘山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蓟(县)平(谷)密(云)、蓟(县)宝(坻)三(河)、平(谷)三(河)密(云)、平(谷)三(河)蓟(县)等联合县人民政权也相继建立。各联合县在基础比较好的村建立村政委员会,在一般的村设立办事员和粮秣员,在日伪统治比较严密的村则教育和争取伪保甲长为抗日服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人民武装征集粮款等军需物资。


1941年初,三河县东起段甲岭、西至赵屠庄一带100余个村建有抗日民主政权,为主要的征粮筹款区。以后随着抗日游击区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发展,征集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日伪统治严密的地区,各区干部也积极开展工作,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粮款。1941年3月,蓟宝三联合县四区干部王克兴、张硕臣、杨景林等人深入到三河南部村庄开展征粮筹款工作,并在张庄建立了秘密集中点。张庄、李庄、刁庄、大掠马等10多个村几乎每村都能征集2000元左右。这些钱集中后转存在新集镇一家商号里,由上级政府随时派人取用。


为人民武装征集的军需物资主要有粮、款、鞋、袜等,另外秘密采购的有布匹、生铁、食盐、煤油、火柴、医疗用品及枪支弹药、军工生产设备等。


各类军需物资征集采购后,还要在日伪军的严密封锁下妥善储存、保管并保证能及时转运出去,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1941年春夏之际,蓟宝三联合县在三河区域的栲栳山、前蒋福山、后蒋福山、东八里沟、西八里沟、东公乐、马连口、尚庄子、大罗庄、西曹庄、肖李庄、后丞相等村建立了地下物资储运站。平原村庄利用堡垒户、山区村庄在山间隐蔽处开凿若干储藏洞储存各类军需物资。为了把这些物资顺利转运到抗日根据地,三河人民陆续开辟了三条地下运输线:第一条,东北部村庄的物资经栲栳山、蒋福山、西八里沟、东八里沟运到盘山;第二条,东南部村庄的物资,一部分走北道经东公乐、蒋福山运到平谷县北部深山区(盘山抗日根据地一部分),一部分走东道运到蓟县的牛顶子或上仓一带的村庄;第三条,西北部村庄的物资集中到附近的储运站,然后运到平谷或顺义县境内的山区抗日根据地。必要时还临时另开辟地下运输线。运输一般都是夜间行动,悄悄去,悄悄回。运输次数、数量及参加人员,已经无法统计,但几次艰难危险的运输,还是有所记载的。


1941年秋后,东公乐村储运站征集了8万斤小米,需要紧急转运出去。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区、村干部组织40多名基干民兵,冒着随时被日伪军发现的危险,昼伏夜出,驴驮车推,用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把8万斤小米全部秘密转运到了蓟县西部的刘吉素村。1941年冬,栲栳山村储运站奉命将1万多斤粮食运到冀东军分区13团驻地蓟县庄果峪村。民兵中队长姚成宝组织70余名民兵,每人赶两头驴,驮着粮食连夜出发,通过蒋福山日伪军据点道路时,为了不被发现,将驴蹄子裹上棉絮用布包好,民兵则脱下鞋子踩着石砾前行。到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两脚连冻带磨,都出了血。1942年初,栲栳山村民兵又一次突破日伪军的严密封锁,翻山越岭,将400匹供抗日武装做冬衣的棉布及时送到了平谷县北部的黄松峪村。


1942年10月,侵华日军推行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出动日军、伪军及各种杂牌武装计4.6万人,对冀东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梳篦清剿”。三河地区各据点的日伪军也频繁出动,配合“强化治安”,加紧清剿抗日武装和搜捕县、区、村干部,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数百名抗日军民惨遭杀害,三河区域的地下抗日军需物资储运站和运输线多数已不能使用。为保证冀东抗日根据地人民武装的物资供应,帮助其度过困难时期,蓟宝三联合县三区想尽一切办法开辟了新的地下转运站和运输线。首先在马大宙村开辟了秘密转运站,安排村民马惠风担任伪保长,以此为掩护联合本村的马春来、刘希贤、马维仕等人以开办“东升大车店”为名,为抗日根据地征粮筹款,转运物资。然后又开辟了一条由三河南部村庄向北经东公乐、蒋福山等村的转运站,再折而向东运往盘山抗日根据地。东公乐村离段甲岭日伪军据点不足1公里,为开辟和保住这个物资转运点,区委书记王田常住村里开展工作,教育争取了伪保长陈景兰。陈景兰一面应付日伪军,一面经常外出采购物资,夜间由民兵运回,连同三河南部村庄征集的粮食,组织人力畜力,秘密送往蒋福山。区长苏国良则坐镇蒋福山,利用伪保长陈宝廷、维持会长陈凤良、“剿共自卫团”团长吴振林等人的关系,做通了驻后蒋福山村据点内伪军的工作,使运往盘山的物资经过蒋福山时不检查、不干涉。这样,一条经东公乐、前蒋福山、后蒋福山、庄果峪到盘山的地下运输线又开通了。


1942年冬,蓟宝三联合县三区群众为冀东军分区13团赶做了500多双军鞋,三区干部又征集了一笔款项。区长苏国良、交通员宋刚山和在三区养病的县委通讯员龙德庆接受了向山区抗日根据地送款的任务。3人各背一布包现款,路经蓟县、平谷交界村庄时,遇到小股伪军的拦截追赶,虽想方设法保住了现款,却没能通过。第二次又没能过去。直到第三次,才终于越过一道道封锁线,将款项送到了蓟县北部的青山岭村。13团用这笔款购置了冬装。


1942年12月,平三密联合县四区的赵各庄村,为抗日武装赶做了一批军鞋军袜,等待区里派人来取。这期间,村干部发觉有人告密,及时将鞋、袜转移隐藏。25日,三河县城和夏垫据点出动日伪军200余人,包围了赵各庄村,集合群众追问藏匿地点。为保护这批鞋袜,有7人惨遭杀害,吴严、吴佩臣等5户14间房屋被烧毁。惨案刚过,村干部和群众便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带着对日军的仇恨,把这批鞋、袜送交给了四区抗日武装。


四、地下支前站所


抗日战争时期,三河地区除建有地下军需物资储运站和运输线外,还建有地下情报站、地下印刷所、地下诊疗所等,秘密为抗日武装服务,做了大量的抗战支前工作。


五、地下情报站


1940年底,蓟宝三联合县在四区的桑梓、河村等地建立了地下情报站。桑梓情报站由徐进、魏明两人负责。河村情报站陈济民任站长,他以河村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收集和转送情报。河村情报站的收集网点遍布三河东南部数十个村庄。1942年下半年,日伪军集中兵力清剿抗日武装,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但三河地区的情报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张庄、张白塔、后丞相等村为情报中心周转站,由周边各村收集或日伪军据点内秘密传递出来的情报,有些就近转给抗日区政府或抗日武装,重要情报则直接转送到平谷县鱼子山村的上级情报站。1943年10月,平三蓟联合县在三河地区的泗河、胡南庄、后葛庄等村建立了情报站,在皇庄日伪军据点及小东关、东厂、霍各庄、翟各庄、毛厂等日伪大编乡政府内部建有秘密情报关系。上述情报网站及其他没有记入的情报网站,在抗日战争时期收集和转送了大量日伪军活动的情报,为有效地保护抗日军民、消灭日伪武装和特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援和帮助。


许多歼灭日伪军的伏击战就是根据内线情报实施的。日伪北大府庄乡正、副乡长徐显廷、王福民是平三蓟联合县九区发展的内线人物。1943年底的一天,徐、王两人以请客为名,邀请高楼、皮各庄、贾官营、东大府庄等日伪编乡政府人员到高楼镇一家饭馆喝酒、打牌。夜间,这伙人玩得正酣,蓟宝三联合县基干队在九区干部宁保森、王树林引导下突然冲进饭馆,在场的日伪编乡政府20余人被俘。日伪皮各庄乡乡长王永涣平时作恶多端,当了俘虏还想顽抗,被当场击毙;其余人员见状表示悔过,经教育后释放。


六、地下印刷所


1941年,为适应抗日宣传和前线战报印刷的需要,蓟宝三联合县先后在四区的桑梓、桥头、张庄等村建立了地下印刷所。其中张庄小学地下印刷室由陈济民创办。张庄位于蓟县、宝坻、三河3县的交界地带,适合开展地下工作,张庄小学校长和教员也都拥护抗日。开始,印刷室设在陈济民的宿舍,随着印刷品的增多,需要有个长期隐蔽的地方,于是在学校东跨院挖了一个30平方米的地下印刷室,当时虽然只有1台破旧的油印机,却承担着印刷各种战报、布告、报表以及抗日课本、歌曲、剧本等繁重的任务。为了解决纸张和油墨的问题,陈济民争取了新集镇商会会长王阁臣为抗日效力,王多次筹措钱款帮助购买所需物品。


七、地下医疗所


三河爱国开明人士巩维汉,1930年北平燕京大学毕业,1936年辗转回到三河县任马坊镇县立小学校长,一面教书,一面和弟弟巩维文共同开一个医疗诊所。1940年,抗日斗争风起云涌,巩维汉在蓟平密联合县特别区(三河县东北部地区)区长刘向道的引导下,以诊所医生的身份,多次为抗日根据地征粮筹款,购买禁运物品。1941年,冀东日伪军联合行动,在紧锣密鼓清剿抗日武装的同时,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实行物资禁运,严密盘查进出人员。夏季,在盘山一带活动的冀东军区13团很多战士患了眼疾,由于缺乏药物治疗,加之传染漫延,患病的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严重,有的眼角已经溃烂,对部队战斗力影响很大。巩维汉得知这一情况,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关系,从北平购进了200余瓶眼药水秘密转送到盘山抗日根据地,解决了部队急需。以后,巩维汉利用开诊所作掩护,数次为冀东抗日根据地购买药品等医疗用品。


解放战争支前


一、1946年支前


1946年1月,冀东解放区取消联合县建制,三河县随即恢复单一县建制。1-8月,在中共三河县委的领导下,三河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尽管这一年遇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年终仍获得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达到了3000万公斤(所有品种粮食折合成小米数)。年初上级下达给三河县的征粮任务为382.5万公斤。9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冀东解放区,三河县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重新陷落,国民党三河县政府同时控制了一半以上的村庄,并开始大规模的反攻倒算,大批粮财物被从群众手中“倒算”出去。在极端恶劣的形势之下,三河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年底仍完成了上级最后核定的征粮任务108万公斤。另外,三河县随粮缴纳柴草251万公斤。这些物资有的已被地方人民武装支用,有的逐级开好数量存条,分散存于各村各户,人民政府和部队凭存条可随时调用。同时,三河县还征集缴纳了一批布匹、胶鞋等军需物资。


二、1947年支前


1947年,中共三河县委响应中共中央号召,遵照冀东区党委的指示,在老区和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复查工作;下半年,又在老区和不断扩大的新解放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83个村平分了土地。尽管有的村有过头行为,但这些运动的开展还是充分调动了三河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仅解放区就达到了3000万公斤以上,高于1946年。征收粮食120万公斤,征收的其他军需物资也多于1946年。


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外线战事频繁,人民政府所征集的粮食和其他军需物资外运任务加重,数百万公斤的物资都要在国民党驻军及其地方反动武装的严密封锁下,靠车拉、驴驮、人背,从三河秘密运达目的地,困难重重,但三河人民在县委的精心组织下,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每次都把承运的军需物资安全准确送到指定地点,支前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扬。1947年初冬的一天,武公庄村民兵李自忠奉命把一批布匹送到蓟县某部队驻地,返回时为躲避一小股国民党武装的追击,跳入泃河趟水过渡,由于天寒水冷,过河后没走多远,就昏倒在了刘白塔村东的河堤上。幸亏没多久即被人发现,经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三、1948年支前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三河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战事增多,支前任务空前繁重。主要的支前任务是迎接东北解放大军入关的战勤工作和备战平津战役,此外还有攻打夏垫据点、解放三河县城等战斗的支前。1948年1月,三河县成立战勤指挥部,县委书记刘振国任主任,下设秘书科、战勤科、供应科,办公地点设在栲栳山村。不久又在城关、夏垫、段甲岭建立了兵站。三河县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解放三河县城支前。1948年9月,解放三河县城的攻坚战打响,在持续6天的战斗中,三河县除县大队等武装直接参战外,还动员民兵和民工1万余人,大车200余辆,累计用工30余万个,协助人民军队和地方武装转运了大批军需物资和枪炮、弹药等。


平津战役支前。平津战役于1948年11月29日打响,1949年1月31日胜利结束。为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和备战平津战役,1948年,三河县累计征收并转运军粮420万公斤、柴草200余万公斤;出动民兵3万余人、马车1000余辆、驴驮4000余个、运输小船49艘;整修道路192.5公里,新建桥梁14座,维修桥梁4座;在通唐公路两侧挖防空洞2280个;支援动用木料400立方米,石料等其他物资无计。12月,为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在泃河沿口桥南侧新建木桥1座,长20.6米,宽8.3米。


仅在60多天的平津战役期间,三河县人民支援前线运输(送)军粮64万公斤,肉、油、菜、盐等物资6.55万公斤,草料94.5万公斤,柴禾若干。累计用工44.57万个、大车6689辆次、牲畜13492头次。另外,还组建了3个担架团,总计近3000人,出动担架1366副;其中有两个为远征担架团,配备担架533余副,民兵1100余人。第一远征担架团随人民解放军经大厂、香河、安次等地到固安一带,支援解放军备战北平战役;第二远征担架团随人民解放军经香河、杨村等地到杨柳青一带,支援解放军围歼天津国民党驻军。远征担架团在执行救护任务中,有3名民兵牺牲、10名民兵负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