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教育史上的丰碑——记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焦呈祺

邢鹏 朱学军
2017-10-25


1986年9月27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题为《深巷明朝卖杏花——记三河县高楼农业中专焦呈祺校长艰苦创业事迹》的报道:河北省三河县农业技术中专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焦呈祺,20多年来没要国家一分钱,把一个“大跃进”中一哄而起、转眼间又濒临解体的民办农业初中,建成了颇具规模全县瞩目的中专学校,连续荣获省、地、县授予的“文明学校”荣誉称号,焦呈祺本人也在当年教师节被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工会授予教育系统劳模称号。


(一)


1959年11月,上级把焦呈祺派到了高楼镇西大府庄的农业初中(以下简称农中)。他来到这里一看,这叫什么学校啊?账目上只剩8分钱,连一盒粉笔都买不起;一个废弃的猪场,到处残砖断瓦,遍地是猪粪;100多名学生,围着7位教师,眼巴巴地等着新上任的校长拿主意。焦呈祺去找当时的上级——蓟县(三河一度并入蓟县)文教局,答复是:“你校不列入县教育计划,办就自己办,不办就散!”这句话激出了焦呈祺心中的熊熊烈火:“没点闯劲干不出大事业,让困难吓回去,我焦呈祺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北方的深秋,已经快见冰碴了。焦呈祺挽起裤脚,甩开棉袄,领着师生脱起坯来。旧棚子四周垒上土坯成了教室,豆大的煤油灯光,被四下里透进来的风一吹,课本上的字仿佛也随着火焰跳跃;三面墙的猪舍用土坯垒上“前脸”,留下一大一小两个洞,勒上秫秸作门窗就成了寝室。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


学生要念书,教师们要挣钱养家糊口,光靠帐本上的8分钱怎么行?焦呈祺想起了原来的老上级——三河县副县长杨荫章,调到了天津专区水利局任局长。他抬脚下了天津。两天后带回了喜讯:砸1万立方米石子,杨局长预支3万元。非同小可的3万元,救了一个学校啊!焦呈祺将自己的一辆自行车和学校公用的一辆自行车,一并改成了小推车,又借来了三根钢钎,两把大锤,叮叮当当地砸了一冬天石头。


1960年,校址从西大府庄迁到孤山营村北石油部下马的养猪场。学生上课、教师讲课不能没有教材。焦呈祺带上书款和绳子,骑着车找到县文教局。“你们用的是省编农中教材和自编乡土教材,这里没有你们使用的教材。”“那我们先用普通中学的吧!”“那可不行,用普通中学教材就改变了农中的性质!”焦呈祺没办法只好到北京市郊区的友邻县去求援,才解了“无米之炊”。


县里给学校调来4位吃“皇粮”的老师,焦呈祺亲自为他们包饺子接风洗尘(那年月,人们只有过年或招待新姑爷才能吃饺子)。没想到新来的4位老师吃完饺子回宿舍后,个个发起了牢骚,这是什么学校啊!破旧的教室,“猪圈”般的宿舍。第二天一早,几个老师不辞而别了。


到了招生的时候,他带着老师,肩担浆糊桶,手拿笤帚,走乡串村地去张贴招生广告。


有一次,各学校领导在县里开会,会后通知派人去领体育器材,三个铁饼,两枚手榴弹,焦呈祺“颠颠”跑去了,发器材的人告诉他:“你们是自力更生的学校,自己去买吧!”三个铁饼,两枚手榴弹的区区小事尚且如此,那么每年数万元的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就更无缘问津了。


焦呈祺是难不倒的。全校师生又在焦呈祺的带领下,办起了石料厂,年收入6万多元;为改善师生吃粮问题,垦荒500余亩,年产粮食30吨,使办学条件有了初步的改善。1964年初,他们建起了新的校舍,终于告别了“猪圈”,焦呈祺校长最后一个搬进新房。196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派人到校总结经验;同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河北省三河县高楼农业中学勤俭办学为公社培养人才》的文件,肯定了高楼农中的办学方向。《人民教育》、《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等载文介绍该校情况。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到校拍片,宣传表彰焦呈祺带领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办学精神。高楼农中成了全国教育战线上一面红旗。


1965年,焦呈祺又相继办起石灰厂、米面加工厂、木工车间、扎花厂、拔丝厂、塑料电线车间,为办学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先后用勤工俭学收入建平房420间、楼房3栋,购置教学仪器、设备480件,图书资料1.6万册,电影机2台,录像机1部,为4个教研组配备了电视机、录音机等。到1984年初,学校校办厂已拥有机电设备130台,汽车3辆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累计为国家节省教师工资80多万元,发放学生助学金、生活费120余万元。是年,三河高楼农中被评为全国、全省的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二)


焦呈祺长期工作在教育战线,他深知:一个国家经济建设能否起飞和起飞后有无后劲,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和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能否跟上。1971年,美国国会参议院一个专门研究人才的委员会指出:花在教育上1美元,可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收回4美元。焦呈祺的眼光是长远的,他并不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他要为三河经济建设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在焦呈祺的积极努力下,高楼农中教学大楼、试验室大楼、图书馆大楼、校办工厂新厂区、学校宿舍、教师家属住宅等6项耗资数百万元的建筑工程相继开工了。焦呈祺迎着料峭的寒风,日夜穿行在繁忙的工地上,紧张而有序地指挥着整个工程的进行。花开花落,春华秋实。一幅壮丽的建设蓝图渐渐在春风里感光显影了。一个肩负着时代责任的新农中,眼看就要以崭新的面貌崛起了,焦呈祺却突然复发冠心病,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同时患上了糖尿病,五尺身躯已羸弱得无法在大地上站立了。


“去,去,都出去,让你爸爸睡个安稳觉……”过去,妻子见焦呈祺在炕上躺着的时候,总要把说笑的孩子们赶得远远的。孩子们了解爸爸,常常笑着对妈妈说:“妈,您别看我爸合着两眼在那儿躺着,他没睡,他在想他们学校呢!”听到孩子们的戏语,焦呈祺总要睁开眼笑笑,然后翻个身再“睡”。他实在太累了,只有家里的土炕才是他喘息停泊的港湾。可他大脑的思维却没有停止,对于像他们这样完全靠自力更生的学校,哪件事不需要他去想去筹划呀!


现在,不用妻子赶,孩子们自己都悄悄地躲到外面去了。妻子静静地坐在火炉旁,药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煎熬声,药锅上袅袅升腾的热气,直扑向顶棚,然后沿着四壁在整个房间里扩散。焦呈祺翻个身、叹口气,依然闭着两眼。他在想什么呢?想他自己,想他自己大半生的办学经历,品评生活给他带来的苦涩与甘甜。


从1959年骑着自行车到农中起,直到25年后的今天,他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长时间地离开过学校。他爱学生、爱学校,他的生命,他的欢乐,他的希望,他的一切都在学生中间。这里毕业了2500名学生,其中132名担任了基层干部,526名成为农村技术员,625名升入了重点高中和大中专学校。焦呈祺一次次站在校门口,目送一批批学生走出学校大门,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岗位。一次次雁去雁来,给焦呈祺捎回喜讯。焦呈祺欣慰极了,苦累、磨难都被幸福感所代替了。现在,当他为高楼农中的崛起,为三河教育事业的崛起而拼力奋斗,贡献自己余年的时候,病痛又一次向他袭来。


听说焦呈祺病倒了,四邻、亲友、老相识、在校的职工、毕业多年的学生,纷纷赶来看望他。带着礼物、药品、秘方。人们给焦呈祺带来了安慰,也带来了动力。他越来越思念学校里那450名学生,他眼前不能没有学生跳跃的身影,他耳边不能没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还有那数百万元的建筑工程和支撑学校生命运动的校办工厂。焦呈祺的眼前叠映着无数学生的脸庞,耳畔回旋着校园里的喧嚣,工地上拉运砖石的汽车一遍遍从他心头辗过。他再也躺不住了。1984年8月,焦呈祺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出了家门。妻子丢下可爱的孙子、孙女和她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家业,带上药锅和中药,紧跟在焦呈祺身后。“焦校长来啦!”“焦校长来啦!”“连老伴也跟来啦!”教师、工人、学生蜂拥而至,封闭了4个月的“陋室居”(一张木板床,一个“一头沉”办公桌——学生勤工俭学实习产品;一个“白茬”立柜——1960年花三块钱买来的)重新有了生机。大家提水、扫地、擦门窗,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迎接焦呈祺。当看到老校长更加苍老的面容、衰弱的身体和一双抖动得更加厉害的老手时,有人流下了眼泪。从此,焦呈祺步履蹒跚的身影重新出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三)


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要想为三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把高楼农中继续做大做强。于是,焦呈祺向河北省教育厅打报告,希望把三河高楼农中改建成三河农业技术中专学校,从而成为全县的农业人才基地、农业科研基地和农业技术推广基地。焦呈祺这一做法如同放射出一股强大的电流,撞击在社会的各条神经上,从而引起各个感觉器官的强烈反应,有的惊疑,有的焦虑,有的抱怨,有的旗帜鲜明地反对:


“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农中,路子闯出来了,名声也有了,干嘛改中专!”

“改中专我们有条件吗?谁支持?教材哪来?教师哪来?实验场地哪来?有什么出路?”

“焦校长,说不定哪天就革了你的职,罢了你的官,凑合几天算了,你还穷折腾啥?”

……


校内的教师、学生、工人,校外的老相识、知心者纷纷前来说服、劝阻。一时间“陋室居”门庭若市。


焦呈祺板着手指对大家说:“每年全县毕业3000多名高中生,考上大学大专的只有100多名,而每年毕业回县工作的也就十几人。远水解不了近渴呀!而中学毕业回乡的每年都有几千人,10年就是几万,他们是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如果这些人一无专长,二无技术,他们用什么来建设家乡?农村四化又几时才能实现?80年代、90年代不同于50年代、60年代,需要的不是小队会计、柴油机手和记工员了,这个现状,我们搞教育的不能不考虑呀!”


1984年9月,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到校视察时,提出农中要升格,办成农业中等技术专业学校。是年,学校升格为“三河县农业技术中专学校”。


焦呈祺说话办事都和他的为人一样,像地里的红高粱那样朴实。他想的实际,讲的也实际。有人说农专是一辆越野车,焦校长就是这辆车上的老司机,他脚踩油门,手握方向盘,两眼时刻盯着农村这片广阔的原野。要在荆棘丛生的山野上,要在茫茫的沙岭荒漠中,坚定地闯出一条路来,是何等的艰难呀!他所需要的仅仅是胆识和勇气吗?没有教材,没有足够的师资,没有教学设备和实验基地,没有资金……无数路障横在他面前,等待他去撞、去闯、去冲、去跨越。


1986年,高楼农专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北京联合大学函授部、北京国营农场局、北京畜牧局、十三陵园林场、西山林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等6个单位实行联合办学,引进家电等教学设备,请教授、讲师来校授课。建立了化学、物理、机电实验室和养鸡场、养鸭场、120亩果园等实验基地,美丽的校园又展新姿。看!笔直的甬路铺满阳光,高大的水塔迎风耸立,图书馆大楼、教学大楼、实验室大楼纷纷叠起,新建的教职工家属区、新建的学生宿舍井井有条,搬迁扩建的校办工厂里,机器日夜鸣唱着欢歌。


1987年4月,焦呈祺光荣地当选为三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3月,被河北省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同年9月,被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部授予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同年11月,被河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1月,焦呈祺离休,但他仍不遗余热地关心着全县职业教育的发展。1992年,三河县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更加全面的、更加专业的培养技术型人才,1994年7月,高楼农专并入其中,原址改为生产实习基地,更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楼农专的作用。


2010年10月,焦呈祺因病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三河教育事业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的事迹为三河教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树立起三河教育勤工俭学的巍巍丰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