泃河红莲——记舍身救学生的女教师田淑莲烈士

孙万千 朱学军
2017-10-29


翻开1998年12月出版的《三河县志》,在《烈士英名录》一节中,记载着三河县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勇牺牲和光荣献身的646名烈士,其中绝大部分是男性,仅有3名女性。这3名女烈士中两名牺牲于解放前的革命战争年代,只有一名牺牲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就是被誉为“泃河红莲”的女教师田淑莲。


田淑莲,1940年6月出生于三河市黄土庄镇南燕村的一个贫穷家庭。其父田士刚,解放前在天津、邦均等地的私人店铺里做店员,解放后曾任段甲岭、城关、皇庄等地的供销社主任和县供销社生产经销部经理。1940年其妻生下女儿田淑莲,3年后又怀孕生产,不久与婴儿一起死于产后疾病。半年后,田士刚续弦,因怕小淑莲孤单,就为其过养了一个姐姐共同生活。继母久不育,田士刚又过继其弟田士春之子为嗣,起名田怀弟。几年过后,弟弟没有盼来,继母却接连生了两个妹妹。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的家庭里,使得田淑莲从小就养成了干事勤勉,听说听道,任劳任怨,懂礼让人的性格。因是前妻留下的唯一女儿,田士刚对其疼爱有加,从小就送她到学校念书,鼓励她要自强自立,好好读书,长大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


田淑莲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习非常用功,以优异的成绩从本村初小考入了北燕村完小。尽管北燕村完小离家有好几里地,两年的学习生活,寒来暑往,雨雪风霜,田淑莲从未迟到早退过,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属不易。每天放学回家,除了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外,还要帮助家里养猪喂鸡,干地里的农活,村里人都夸她是“小大人儿”。由于品学兼优,田淑莲于1955年6月1日和1956年5月4日在北燕村完小先后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7年,田淑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三河二中(现在的三河一中),被分在初中一年级十班。由于离家较远,只能住校学习,每星期日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从家里带来白薯、饽饽、咸菜等,虽不及在学校食堂吃得好,但这样可以节省住校期间的伙食费用。


田淑莲非常珍惜中学的学习机会。住校期间,每天放学后,同学有的去操场玩,有的去逛大街,她却一个人躲到学校东边的旧城墙根下学习。由于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教育战线也不例外。为了实现教育事业的大跃进,县委要求村村成立小学,消灭白点儿村。一些专科学校,什么红专大学、农业中学、卫生学校等应时而生。建这么多学校,校舍、资金、教学设备等可以暂时凑合,但师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为了培养师资,各地都大力兴办师范学校。为解燃眉之急,有的干脆采取速成的办法,把一些在中学学习的学生,进行短期强化培训,然后派到各学校去当老师。为此,三河二中把当时4个初二班的部分学生转为后师,成立了两个后师班。但后师的学制是3年,对急需教师的社会形势来说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就又打算成立两个短师班,号召剩下的初二学生自愿报名上短师。田淑莲本想继续念书,圆上大学之梦,但想到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放弃了继续上学的念头,毅然报名上了短师,被分配到短师二班。在此期间,她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说短,还真不长,半年出炉。1959年2月,田淑莲被分配到沟北完小。这年田淑莲芳龄一十九岁,身材高挑,白皙椭圆的面孔,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头漆黑的齐耳短发更增添了青春活力和飒爽英姿。姣好的形象引来了师生对她的好感,加之她勤奋好学,讲课认真,对学生格外关心,特别是对贫困学生更是关怀备至,经常利用星期日进行家访,为后进学生补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据此,她步入学校不久就被校领导看重,让她当上了“五一班”的班主任。


“五一班”的学生来自周围不同学校,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松散,秩序很乱。学校把这样一个班级交给自己,田淑莲深感这是领导对她的信任。为了管理好这个班,她废寝忘食地工作,没有当班主任的经验,就虚心向老教师学。几个后进学生拉班级成绩的后腿,她就组织帮学小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对比较调皮不守纪律的学生,她就主动与他们交朋友,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和用其所长等办法进行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这个班成了全校守纪律爱集体的先进班,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全校平行班和全县统考中成绩都名列前茅。这样的成果,不仅给田淑莲带来了喜悦,更带来了自信,她决心再接再厉,不断前进,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就在田淑莲胸怀远大理想,朝气蓬勃,忘我工作的时候,一个意外事件让她走向了人生最光辉的顶点。


1959年6月6日,三河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战役即将打响。为了打好这场战役,沟北完小的学生们上午上了半天课,下午开始放麦假(当时,为了支援“三夏”生产,农村的中小学校都要放假,主要是帮助生产队抢收麦子,小学生由老师带领帮助生产队捡麦穗)。放假前,沟北管区在学校小操场组织召开“三夏”生产动员大会,除各村的生产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代表外,沟北完小师生也列队参加。会上,各方代表纷纷表态发言,誓夺“三夏”生产全面胜利,做到颗粒归仓。下午4点多钟,沟北管区主任刘德印做总结发言。刚讲了几分钟,突然从西北天空涌来一股黑云,势如奔马,朝东南滚滚而来。随之闷雷声声,冷风先到,掀起操场上阵阵沙尘。人们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事不宜迟,刘德印终止了讲话,宣布散会,并嘱咐学校校长和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安全。


当时在沟北完小念书的,除本村学生以外,还有周围村的很多学生。见风雨就要到来,学生们跑回教室背起书包急忙往家里奔。沟北村北边的北务村、梁台子、王庄子3个村的学生,刚跑到沟北村东北的泃河岸旁的牛湾时,罕见大风骤起,岸边的棵棵大树被巨风当腰折断,随之雷电交加,雨如倾盆,一声炸雷过后,密密麻麻的冰雹如筛而下,小如黄豆,大如鸽卵,霎时满地皆白。学生一时站立不住,纷纷趴到泃河岸坡躲避风雨冰雹。一时间泃河水陡涨,学生和几位村干部只好吃力沿坡往上爬,身上已被冰雹砸肿。有一个名叫李银的北务村学生,因身小力单,没有爬上岸坡,脚下一滑落入泃河水中,稀里糊涂地被冲到了对岸,躲在一棵大树下瑟瑟发抖。后被孟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孟昭宝救到家中,才捡了一条性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风雨,沟北完小的教师们意识到学生可能面临危险,决定马上分成几路追赶已经在路上的学生,以便护送他们回家。田淑莲和信志英等教师赶上北路学生后,一连抢救了四个被冰雹砸昏过去的大人和两个孩子。当田淑莲看见小同学梁秀英已被冰雹砸伤时,急忙解下披在身上的毯子给她裹上,叫人背回学校,接着又急忙向前跑去。当行到牛湾北边的一条注入泃河的水沟口时,风更烈,雨更狂,雹更凶了。这时和老师们一起赶来的“五一班”学生干部、沟北村的学生王宽,不慎一脚踏入了冰雹覆盖的水沟里,眼看就被卷入泃河的洪流之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田淑莲不顾一切,跳入激流,一把攥住王宽,反转身用劲将王宽推向岸边。王宽得救了,可田淑莲老师却因用力过猛,反弹之力使她陷入深水之中,紧接着几个浪头打来,就不见了踪影。


夏日暴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风雨过后,闻讯赶来的师生和沟北群众踏着没踝的冰雹沿河呼唤田老师,直到天黑也未见到田淑莲的身影。


第二天清晨,沟北管区组织了8条鱼船沿河继续寻找。几天后,才在离沟北十多里的泃河下游的沿口桥北边打捞上田淑莲的遗体。


田淑莲老师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泃河两岸,人们无不为她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沟北完小的师生和周围的民众纷纷到沟北完小祭奠田淑莲,为她送行。不久,蓟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20日-1962年5月31日三河并入蓟县)批准在三河烈士陵园为田淑莲召开追悼大会。会上,领导、教师和学生800多人肃立在田淑莲的灵柩前失声痛哭,垂首致哀。师生代表包括被救学生王宽相继发言,深情缅怀田老师的高尚品德和舍己救人精神,决心以田老师为榜样,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最后,田淑莲的遗体被安葬在三河烈士陵园。


事后,根据田淑莲平时表现和她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中共蓟县县委追认她为中共正式党员;共青团唐山市委追认她为模范共青团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各级党、团组织纷纷做出决定,号召党员、团员和各界群众向田淑莲学习。


田淑莲牺牲的时候,正值泃河两岸莲花盛开的季节,加之其名又含一“莲”字,因此,人们就把田淑莲的高尚情操和英雄形象誉为鲜艳夺目、映红泃水的红莲,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当时,河北省、唐山市、蓟县的媒体都以“泃河红莲”为题报道了田淑莲烈士的光辉事迹;1960年,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作家长正根据田淑莲的事迹创作的《泃河红莲》一书;同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建辉撰文、殷全元和周雪芳绘画的连环画《泃河红莲》。一时,向田淑莲烈士学习的活动在河北乃至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连环画《泃河红莲》封面

连环画《泃河红莲》封面


向田淑莲学习的活动开展得最热烈的是三河,田淑莲的先进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时,沟北完小曾改名叫“田淑莲完小”;田淑莲曾就读的三河二中,成立了“田淑莲班”;每到清明节,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到三河烈士陵园去为田淑莲烈士扫墓,缅怀她的光辉事迹,在烈士墓前宣誓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和共产主义青年团。记得在一个清明节的前几天,三河二中“田淑莲班”号召全班同学为烈士撰写挽联,学生田宝海撰写的一副挽联被选用,悬挂在敬献给田淑莲烈士的花圈之上。联曰:泃河红莲扬四海,燕山青松参九天。此联对仗工整,用词高雅贴切,很好地表达了人们对田淑莲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