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传统不能丢——记吴世友将军几件生活琐事

李殿元 朱学军
2017-10-30


吴世友将军吴世友,三河市前蒋福山村人,1930年12月出生。1945年1月入伍,任冀东蓟县办事处通讯员;同年10月,进冀东军区报训队学习;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5月-1948年底,曾任冀东军区司令部和第九纵队司令部报务员;从1949年1月开始,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6军司令部报务主任、报务训练队教务主任、电台连连长;1951年9月,调入空军部队,历任空军第6军24师通讯队区队长、师作战参谋、团参谋长、师副参谋长兼指挥所所长、师参谋长等职;1978年7月,任空军第6军司令部参谋长;1983年5月,任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4月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2002年8月因病去世。


吴世友一生都在从事部队通讯和参谋工作,参加过辽沈、天津、衡宝等战役,随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广东,多次立功受奖,1956年3月,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尤其任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期间,恰值人民解放军首期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期,他带头学习、研究、运用,经常深入部队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为部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成为参谋人员的楷模、科研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在系统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吴世友总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意见建议,培养了大批空军高级参谋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为解放军第一个战区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时任空军司令员张廷发誉为“最熟悉业务、最称职的参谋长”。1984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空军阅兵指挥,受到嘉奖。


上世纪50年代吴世友(左三)与战友研究通讯工作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终生奋斗的将军,一定会有很多英雄事迹。写一写吴世友的故事,把他编入文史资料集,既是三河的光彩,也是对他本人的褒奖。于是我们来到蒋福山,找到吴世友的三弟吴世隆和侄子吴玉山,继而又到北京军区空军机关所在地找到吴世友40多年的老战友、空军中将杨志福以及吴世友的两个女儿吴丽英和吴丽菊,调查了解吴世友的事迹。结果让我们很意外,他们除谈了几件吴世友的生活琐事之外,总是说吴世友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关心同志、严于律己、工作积极、熟悉业务,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等等,至于问到吴世友的具体事例和英雄事迹,他们不是说不出,就是欲言又止。不是吴世友没有英雄事迹,而是吴世友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他的英雄事迹,所以他的亲人不知道。再一个原因是吴世友一生从事的主要是部队通讯工作,突出贡献也主要体现在部队通讯现代化建设上,而这属于军事机密,不能说。


正当我们认为可能没有什么收获时,杨志福老将军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们,他说:“总之我觉得吴世友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老八路传统,老八路传统不能丢啊!”这句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实际上却是一语破的、振聋发聩。从战争年代摸爬滚打过来的人,深知老八路传统意味着什么。也正是这句随便说出的话,给了我们写作的灵感,他们所谈的吴世友的几件生活琐事,不是件件体现着老八路传统吗?


蒋福山在抗日战争时期虽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却是根据地的边缘地区,抗日武装和日伪军都活动较频繁。吴世友的父亲吴子端表面上是日伪政权的保长,实际上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村长,曾为保护抗日民主政权干部被日军扎了13刀。冀东抗日队伍和民主政权干部经常落脚吴家,吴世友从小就和队伍上的人混得很熟。八路军战士给老百姓扫院子,他跟着扫;八路军战士给老百姓担水,他带路。吴世友12岁即加入儿童团站岗放哨,不满15岁即参加了抗日队伍,从小就深受八路军作风的熏陶,以后又随着革命队伍东拼西杀,老八路传统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


吴世友在平三蓟联合县支队当通讯员时,只有15岁,常年钻山沟、藏青纱帐,与日伪军周旋,十分艰苦,他咬牙忍着。小孩子时常想家、想父母,但为了遵守部队纪律,他传递情报十几次经过家门口而不入。当他得知父亲被日军刺伤,藏山洞里养伤时,多想跑回去给父亲喂口饭、端碗水呀!哪怕说上一句话也好。但是部队正在行军打仗,他哪能离开。


多年的部队生涯,养成了吴世友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时刻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处世哲学和人生价值观。


吴世友(左三)任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时参与指挥自动化建设20世纪70年代,党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吴世友动员大女儿吴丽英第一个报了名,并告诫她不要怕艰苦,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大女儿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各方面都表现很好,曾多次代表知青回北京作下乡体会报告。1976年,吴世友夫妇唯一的儿子在解放军二炮部队服役时因公殉职,同年11月,吴世友忍痛又把年仅14岁的小女儿吴丽菊送进了儿子生前所在部队。二炮部队经常搞野外训练,全国各地到处跑,十分艰苦。吴丽菊多次写信让爸爸把她调回北京,吴世友就是不答应,并教导她一定要安心服役。吴世友的妻子因儿子去世伤心过度,身体一直不太好,身边没人照顾。北空首长为了能让吴世友安心工作,瞒着他把吴丽菊调回了北京。吴丽菊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进步很快,多次立功受奖,现已是空军大校(正师级)工程师。吴世友所在部队在山东驻防时,三弟吴世隆和侄子吴玉山曾两次到部队看望他,到达德州车站时,一次是吴世友带着儿子骑自行车把弟弟和侄子接回,一次是吴世友的司机偷偷开车接回,吴世友知道后,批评了司机一顿,并自己补足了汽油钱。吴世友要求自己和家人公私分明,认真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上世纪80年代,吴世友当上了高级军官和将军,每次回家乡都是刚到三河县城就让司机开车回去,自己穿便衣坐公共汽车回村,然后一路走着和乡亲们打着招呼进家。家乡很多人虽然对他比较熟悉,却不知道他是个将军。回村后,他总要到各家各户转一转、坐一坐,看看老人,聊聊家常,了解一些农村的情况。谁家请他吃顿饭或送他点儿东西,他总是及时把钱补上,人家不要,他就偷偷放下。家里人埋怨他:都什么年代了,还这样。他就说部队有纪律,不允许拿群众一针一线。有一年家里翻盖老房,写信托他给买点便宜木材。他回信说:共产党员的身份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执政党有点权力的人都这样干,那老百姓就吃大亏了。总让老百姓吃亏,执政党的位子还坐得稳吗?消除腐败,共产党员要从自身做起。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赞成这一道理。


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是老八路传统。这一光荣传统在吴世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02年8月吴世友因病去世。在他的追悼会上,一位生前老战友曾写了一副挽联“一身正气心无私,两袖清风归九天”,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吴世友将军的敬仰之情,也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主要受访人:

  1. 杨志福,现年85岁,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委(副兵团级),吴世友生前亲密战友,二人曾一同工作33年;

  2. 吴志隆,现年79岁,吴世友的三弟,前蒋福山村务农;

  3. 吴丽英,现年57岁,吴世友的大女儿,曾在北京市某街道办事处工作,现已退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