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全面优化我市生态环境

2015-04-16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面优化我市生态环境

(2014年11月)


按: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张金波书记作出批示:“生态环境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政协的调研报告很好!尤其是三点建议切实可行。请办公室将此报告转发各镇区,各部门在谋划明年工作中予以借鉴参考”。市政府谷正海市长批示:“此报告站位高远,措施具体,请政府办认真阅研,纳入明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部门工作计划,埋头苦干,坚持几年,建设山水生态城市。”2014年12月9日,此报告被市委办公室全文转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生态环境,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外出学习等形式,了解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探寻优化生态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建设的工作部署,深入环境污染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


(一)污染减排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和铁腕手段,集中组织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八大攻坚战,关停取缔了23家水泥矿粉企业,取缔了30家手续不完善的搅拌站,拆除了23家再生造纸企业,改造了55台工业锅炉和12台茶浴炉,淘汰了3704辆黄标车,建成了洁净型煤配送中心。截至10月底,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3133.95吨,氨氮排放总量削减286.58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033.12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4124.68吨,市域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88天,较去年同期有进一步好转。


(二)环保设施日趋完备。2012年以来,投资1.2亿元兴建了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燕郊第二南污水处理厂,全市5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8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3.65亿元,对全市供热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了供热质量,有效减少了城区的燃煤污染;天然气管网覆盖面大幅延伸,已将燃气主管道敷设至东市区各城中村村口,为下步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进村、集中供暖进农户”奠定了基础。


(三)植树造林成效显著。今年以来,我市以环首都圈绿化、通道绿化、园区绿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大搞造林绿化,春季完成造林总面积3.8万亩,其中环京津边界绿化带工程6040亩,生态廊道建设工程13473.4亩,生态林基地建设工程6822.8亩,节点绿化工程2055亩,村庄绿化工程3904.8亩,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工程4886.5亩,其他工程811.8亩。全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2.62%,城乡环境达到二类区标准。


(四)农村面貌大为改观。2014年上半年,累计投资2.2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拨付乡镇公共区域保洁资金626万元,城乡卫生环境、镇村面貌大为改观;统筹安排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资金2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全方位改善农村面貌和人民生活。同时,投资1756万元为全市395个村街配备了环卫设施,投资2100万元新建3座垃圾中转站,10个镇全部组建了环卫公司,“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初步建立,使农村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到了“貌有所变”。

生态环境建设形势分析

虽然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生态环境质量与上级要求、特殊区位和公众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虽然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八大攻坚战、“蓝天行动”等专项行动,但大气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市空气质量与保障北京生态“后援地”的政治任务还有很大差距,与“五城同创”的内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二)水环境治理形势严峻。目前,我市多条河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究其根源主要是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已经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如,今年7月2日的高强度降雨,使燕郊地区水满为患,城区多数路段积水现象严重,行人、车辆难以通行,很多市民对此吐槽,戏称我市是“东方威尼斯”。加之,部分工业企业治污设备闲置,偷排偷放的情况依然存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督监管力度。


(三)山区生态恢复任务艰巨。我市东北部地处燕山余脉,共有78平方公里山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京津地区主要的砂石料供应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矿山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一度成为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过去采石企业缺乏规范管理,私挖滥采现象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目前,东部矿区虽已处于关停状态,但盗采、盗挖、偷运等现象屡禁不止,综合开发治理还没有全面展开,山区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四)城市环境面貌差强人意。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绿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推进,城市承载力相对不足,交通拥堵、占道经营、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凸显,城乡结合部和农贸市场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现象;城区绿化的规模和档次还不高,街头绿地建设、居住区配套绿化、道路绿化的密度和厚度还不够。


(五)环保联动机制有待健全。目前,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使得各级各部门在环保管理中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环保部门处境“尴尬”,以雾霾为例,建筑扬尘归建设部门管、黄标车淘汰归交警部门管、秸秆焚烧归农业部门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镇区,有待在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健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优化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市作为对接京津的桥头堡,面临着承接北京诸多功能外溢的绝好契机,打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既是保障首都生态“后援地”的政治任务,又是提高我市“绿色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坚持“全域规划、因地制宜,系统修复、标本兼治,顺应自然、科技支撑,政策引领、法制保障”的原则,采取规划、治理、建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手段,积极推进“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建设,为加快我市改革创新、绿色崛起、率先小康进程提供坚强的环境支撑。


一、规划即法、政策引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一是高标定位,科学规划。目前,以《三河市城乡总体规划》为依托,我市已经编制完成了《三河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和10个镇《生态镇环境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三河独特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由一般技术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层面。为此,应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聘请国家级设计院,以及我市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重新审视、论证、完善《三河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政策引导,资本运作。多年来,在以GDP论英雄的大气候下,我市不可避免地走过“过分追求金山银山,忽略绿水青山”的弯路,造成历史欠账较多。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为必要前提,通过“以奖代补、奖促并重”等形式,出台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河北省涉县为例,由于曾经无序采砂导致清漳河一段河道生态破坏严重,形成了乱石滩,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生态恢复所需费用,在临近地块土地招拍挂时,以首先恢复该段河道生态环境为先决条件,再以土地出让金支付中标企业所花费用,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双赢。三是落实规划,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为此,建议规划编制完成后,适时召开听证质询会,广泛听取群众代表意见,并且通过三河电视台、交通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规划即法、刚性约束以及规划的连续性,用制度的笼子限制“翻烧饼”工程的产生,做到多留精品、少留遗憾。


二、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制霾”到“治霾”转变。在巩固大气污染治理八大攻坚战的基础上,应按照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政府统筹、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本着“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原则,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治理。一是稳妥推进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环境治理归根到底的落脚点是涉矿企业关停工作。要按照“依法有序、和谐平稳、公平公正”的原则,通盘考虑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责任、社会舆论、补偿资金、社会维稳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地做好涉矿企业关停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关停企业转产改造、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继续保持严厉打击盗挖盗采非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最终洗去“粉尘笼罩北京东大门”这一污点。二是加大重污染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对水泥矿粉生产企业、预拌混凝土企业等,做到没有审批资质或手续不齐全的坚决关停,合规企业的燃煤锅炉一律按规定改为清洁能源或上脱硫除尘设备。实施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发电计划,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值稳定满足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尽早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三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2014年8月,周本顺书记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召开的河北省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现场会上做出重要批示: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不仅当前农民群众受益,而且惠及子孙后代。据测算,2013年度全市89251户农民家庭燃煤共计产生SO2约2880吨,氮氧化物约528吨,烟粉尘约2250吨。目前我市清洁能源推广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势在必行。为此建议:一方面加快天然气和集中供热建设步伐,扩大“双网”总容量和覆盖率,通过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逐步淘汰城区内的燃煤锅炉、茶浴炉。另一方面,在供热供气管网覆盖不到的农村地区,采取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更换分散式清洁燃烧炉,同时进一步发挥洁净型煤配送中心作用,逐步扩大配送中心辐射覆盖面。另外,大力推广燃煤替代模式,探索推行秸秆能源化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等替代燃煤方式,减少煤炭使用。例如,金昌铁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备案,公安部认证垂直管理的廊坊本土唯一一家民营防火门制造企业,在防火门生产涂装工序已于2013年起就开始应用秸秆颗粒取代传统燃煤,每年可削减燃煤近500吨。


(二)强化水污染治理,彻底改善水环境。与河北省涉县对比,涉县作为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全山区县,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我市,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6亿,这么一个“穷县”却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已经建成了地下雨污分流管网,并在新城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将污水处理系统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高标准建设地下雨污分流管网,而且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全部回收利用,直供电厂用水。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发展,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一是推进地下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污水排放集中处理,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而且节约污水处理成本。为此,要本着“早谋划、早建设、早改造、早受益”的原则,尽快实现城区地下管网雨污分流。同时,对现有污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避免出现高强度降雨时道路积水严重现象。二是强化污水处理厂监管。建议市直相关单位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正常满负荷运行。当前,以东市区为例,两座污水处理厂与对应的自来水公司为同一法人,应将其污水处理费纳入市财政专户,根据污水处理厂运行达标情况拨付相应费用。同时,将污水处理厂运行达标排放情况定期公布或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市政府可根据污水处理厂运行达标情况奖优罚劣,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运行规范的污水处理厂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对未规范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严厉处罚。从长远来看,站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公共基础设施应逐步改制,逐步收归政府运营。三是加强河道沿岸排污口监测力度。对私打渗井、偷排污水造成水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应依法严肃处理。同时,封堵现有直接进入河道的所有排污口,并将城区内所有小区全部纳入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中水”的标准排放。四是加快做好市区河道清淤工作。对市区河道内淤泥、杂草和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保持河面清洁,保证汛期洪水下泄。同时,可利用水生或半水生植物逐步缓解水质,恢复和提高水系自然生态,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循环自净机制。


(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向绿而行,调整优化结构,重塑环境优势,全面构建环保型产业体系。一是不遗余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集聚,推行循环经济,鼓励和支持使用清洁能源,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实现绿色增长。二是壮士断腕,彻底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照“提升一批、整治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分门别类制定行业调整方案,该淘汰的淘汰,该限期治理的限期治理。三是标本兼治,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严格新上项目环保审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产能过剩。把好项目引进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持之以恒地推进我市节能减排工作。


(四)着力改善城乡面貌,打造城乡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创新城市环境卫生日常维护模式。环卫部门要进一步增加市区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卫生死角死面的清扫保洁频次,实行错时清扫、动态保洁,可以借鉴涉县环卫部门“晨扫日保动清”作业流程、“六净八无”作业标准、“三扫两清一保”作业模式,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求机关、企业、商户“各扫门前雪”,切实落实好“门前五包”责任制,确保门前整洁亮美。市直相关单位做好日常稽查,对拒绝承担“门前五包”的给予相应处罚。二是做好垃圾科学处置。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早在2007年,投资2.38亿元的光大环保能源项目就已投入使用,一期项目设两条日处理垃圾250吨的垃圾焚烧线和9MW的汽轮发电机,整个生产流程采用全封闭自动化处理,烟气排放指标与宜兴市环保局在线联网、实时监控,经监测公司检测论证,烟气排放达到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欧盟2000标准。目前,我市“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逐步规划建设东、西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力争早日实现垃圾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三是积极推动农业面源减排。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报告指出,2012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建议在全面深化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市畜禽养殖企业规范化治理实施方案》,要求畜禽养殖企业加强设施建设,推进干湿分离、雨污分流,从设施和工艺上降低污水浓度和排放量,实现污染物安全、妥善处置。同时,推广使用绿色环保长效缓释化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协调联动多措并举,筑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届时将一改环保部门“软衙门”的现状,成为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为此,建议市直相关部门用足、用好这一“尚方宝剑”,进一步强化举措,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一是齐抓共管凝聚合力。结合新环保法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责,在发挥环保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公安、财税、发改、城建、交通等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新闻宣传部门要发挥监督与舆论导向作用,宣传环保先进典型,揭露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环保工作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配备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装备,加大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点建设,有力提升环境监管能力;要高度重视环卫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工资待遇,妥善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切实改善队伍年龄偏大现状;要加快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污染防治工作。三是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网格化管理是创新环境管理的路径和方向,是环境监管到位的必要保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


(六)广泛开展环保宣教,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要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电台广播和我市环保局门户网站的平台作用,做好重大环境决策、重要环境信息发布工作,实行环境信息共享;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围绕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及环保知识等内容,组织开展群众听得懂、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知晓率;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打一场向污染宣战的“人民战争”,鼓励群众积极举报企业偷排、偷放和焚烧秸秆、垃圾等严重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并给予一定奖励,营造全民爱护环境,参与环保的社会氛围。


三、高端建设、建管并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以“山”为景。市委、市政府在涉矿企业全部关停的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全面治理和生态恢复为出发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坚持建设文化旅游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78平方公里的山区进行整体打包开发,并努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把东部山区建设成我市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山水宝地”。同时,加强蒋福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开展封山育林工程,促进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二)以“水”为脉。我市境内有潮白河、泃河、鲍丘河、引泃入潮四条主要河道、尹家沟等数条小型河流和22条灌溉、排水渠道,总长度238公里。立足于三河现有水资源环境,在注重生态治河、科技治河,加强水体调控,实施水质常态维护,提升内河水质和景观效果的基础上,近期着力打造市区南、北两条环城滨河风景带。一方面,加快推进红娘港水系改造计划。可采取营造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修建软质自然驳岸及人行步道,在保留原有毛白杨、旱柳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花灌木,利用模纹种植手段,丰富绿化层次感,提升滨河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加强泃河带状公园管护。泃河带状公园作为“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三河市泃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于2011年建设完毕,工程体量大、投资多、效果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但建成以后“重建轻管”问题突出,管护缺位,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状态,造成现如今的泃河带状公园各类名贵乔木、花卉、草皮已不复昔日胜景,部分硬件设施破损严重。建议市政府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单位,从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手,全方位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好“建优管弱”的矛盾。远期规划建设环城水系工程。根据我市境内灌溉、排水沟渠、河道的现状以及已建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统筹考虑可利用水资源量,在加快推进泃河减河工程的同时,谋篇布局东、西两市区及新兴产业园区环城水系建设,力争通过环城水系建设,解决水资源配置能力的空间布局和水生态修复,着力打造集防洪、供水、生态多功能于一体的水网体系,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循环通畅、多元互补、丰枯调剂、引排得当、蓄泄兼筹、调控自如、城乡一体、统一调度、保障发展”的具有三河特色的水系互联网,为营造我市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绿”为韵。一是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居住环境、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植树造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街角建园、立体绿化工程,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二是综合考虑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把植树造林与构建休闲、观光、游览场所有机结合起来,为吸引京津游客亲近自然提供多样式的平台和场所。三是以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带动广大群众发展丰富的绿道、绿廊种植模式,打造群众增收的新亮点,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四是积极探索城市绿化及景观建设的新方式,把绿化种植与管理养护结合起来,做到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美化一片,全面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五是与北京顺义、平谷对标,认真汲取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找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着力完善我市植树造林工作的长效机制和体系,坚定不移的推进我市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使我市与京津形成良好的生态对接,为我市实现绿色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享